top of page

長者尊嚴何價?

  • Patrick
  • Jun 28, 2015
  • 3 min read

​近日發生劍橋護老院嚴重傷害長者尊嚴的事件,引起全城共憤。社會輿論齊聲譴責無良業者,要求政府加強監管,加強巡查,加強刑罰。表面上看來,似乎依靠政府強力執法,以後同類事件必然會減少。 筆者對這種意見不敢苟同,造成整體安老業界質素強差人意,罪魁禍首在於不恰當的安老公共政策,政府必須深入檢討,制訂更利於安老服務業﹝包括私營和非牟利機構﹞發展的政策環境。 首要檢討的安老政策方向,就是要正視社會未來十年安老服務需求究竟是何模樣?沒有人能接受劍橋事件,但又有多少人能接受桃姐式的「一床一櫃半屏風」的沒有私人空間的生活環境?和香港經濟發展相若地區的護老院舍,大多是單人房的設計。要為未來20年需要護老院舍服務的120,000長者提供維護私隱的單身房間,意味著需要上佰億固定資產投資(註一),政府必須考慮如何利用公共政策去創造誘因,及早開始為未來安老服務規劃。我無法想像現今面臨退休潮的戰後一代如何能接受目前香港安老服務的素質。 其次要改變的就是以福利開支為主導的安老政策。人口老化所引致的人口結構改變是需要整體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和政策行政改變,以適應新社會結構,維持社會向前發展的經濟動力。對大多數已發展國家來說,人口老化所催生的新經濟活動,正是隨資訊革命之後另一波的機遇,很多國家在總統或總理直接領導下設立安老專員,負責統籌各部門的安老政策。 可惜的是香港安老事務委員會只是在勞福局底下的諮詢委員會。目前安老政策主要側重的是對貧苦無依的長者作支援,這本無可厚非。但政策官員以一蚊當兩蚊用的心態去撥款,連非牟利機構亦難以作持續性發展,投標到政府服務後亦需以本機構資源去支撐項目順利地推行。更遑論吸引私營機構的參與。這亦是私營機構缺位於居家安老服務市場的基本原因。 政策官員要明白,任何機構假如無法在服務或產品上有營運盈餘的話,根本無法擴充服務數量,投放研發資金,培育更多的專業人員。假如未來政府以福利開支為中心的安老政策不變,安老服務的水準必然只會停留在現況下。 最後最急需解除的緊箍咒,就是改變大部分長者用綜援入住私人院舍的政策。很多市民不明白私人護老院其實是處於香港社會最底層長者的唯一出路。全港有四萬長者居於私院,依靠著六、七仟元的綜援,支付掉三仟元分攤的床位租金後,私人院舍必須依靠剩下三、四仟元提供三十天的伙食和照顧給這些長者。由於綜援法例所限,家人額外支付給護老院的費用,都必須申報並從綜援金額扣除。否則則觸犯刑事法例。百分之八十以上私營安老院的住客,都依賴綜援金支付,整個私營護老行業,就受害於這惡法,無資源聘用更多人手,無資源改善服務,唯一可生存的途徑就是省錢或走捷徑。不改變以綜援去支撐私營護老院行業的現況,只怕劍橋事件陸續有來。 「一個社會如何對待長者,反映了這個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筆者非常同意。香港的安老服務,單單聚焦於生命延續的服務是不符合長者意願的。生命的質量遠遠比長壽來得重要!當人作為人的尊嚴都保不住的時候,我們活著還有義意嗎? 註一:二十年後六十五歲長者會接近二伯萬,以6%的護老院入住率推算,我們將需要十二萬張護老院床位,每張床位投資額最少為二萬元,總投資為二十四億。這不含對建築物的投資。


 
 
 

תגובות


    Like what you read? Donate now and help me provide fresh news and analysis for my readers   

Donate with PayPal
bottom of page